受訪專家: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(yī)院心內科主任醫(yī)師 陸浩
環(huán)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郭詩穎
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數(shù)量增長,全球心血管病負擔持續(xù)增加。近日,哈爾濱醫(yī)科大學學者發(fā)表在《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志》的一項研究表明,高收縮壓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,俗稱“壞膽固醇”)升高、環(huán)境顆粒物污染是傷“心”因素的前三甲,其中,高收縮壓與全球50%以上的心血管患者壽命損失有關。
研究人員分析了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(GBD)研究的數(shù)據(jù),涵蓋204個國家和地區(qū),評估了總體和特定類型心血管疾病的年齡標準化發(fā)病率、傷殘調整壽命年(DALY)和死亡率的趨勢,以及關鍵危險因素的影響。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1990~2021年,在全球55歲以上人群中,年齡標化心血管病發(fā)病率、傷殘調整壽命年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,分別為3363.45/100萬、21715.67/100萬和1167.45/100萬。與女性相比,男性心血管病負擔更重;隨著年齡增加,心血管病負擔增加,尤其是80歲以上人群。
在危險因素方面,研究者發(fā)現(xiàn),高收縮壓(54.57%)是最主要的可調節(jié)危險因素,與全球一半以上心血管病相關壽命損失有關,其他主要危險因素包括膳食因素(38.57%)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(18.83%)、環(huán)境顆粒物污染(15.29%)、吸煙(12.39%)、高空腹血糖(11.75%)、腎功能不全(10.57%)、高體重指數(shù)(10.01%)、固體燃料污染(8.21%)、鉛暴露(7.76%)、氣溫(5.89%)、二手煙(3.52%)、飲酒(2.22%)和低體力活動(1.97%)等27項危險因素。
對此,“環(huán)球時報健康客戶端”記者采訪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(yī)院心內科主任醫(yī)師陸浩,他表示,這些危險因素都是大家耳熟能詳?shù)模^之前的認識并無太大變化。研究強調,全球各國需采取綜合策略來預防和管理高收縮壓、高“壞膽固醇”等指標,包括改變生活方式、調節(jié)飲食和藥物治療等,并控制環(huán)境污染情況。
高收縮壓。老人普遍存在收縮壓(高壓)升高,低壓不高的現(xiàn)象。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,血管發(fā)生硬化,彈性變差,心臟收縮射血時,血管所起到的緩沖作用變小,進而導致收縮壓升高。血壓升高時,血流對血管的沖擊力增大,使動脈血管內皮功能受損,容易引發(fā)動脈粥樣硬化。對于已有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群來說,過高的血壓還可能致使斑塊破裂,引發(fā)腦梗、心梗等重大疾病,嚴重時危及生命。
陸浩建議,血壓最好控制在140/90毫米汞柱以下,應在醫(yī)生指導下個性化治療。尤其合并糖尿病的情況下,控壓目標應更為嚴格,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可將收縮壓控制在120毫米汞柱以下。同時,建議家中常備血壓儀,每天測量并做好記錄。
高“壞膽固醇”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病的公認風險因素,且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,因此被稱為“壞膽固醇”。
根據(jù)《中國血脂管理指南(2023年)》,低危人群即健康人群,“壞膽固醇”水平建議控制在3.4毫摩爾/升以下;中高危人群(高血壓、慢性腎病、肥胖、吸煙等),建議控制在2.6毫摩爾/升以下;極高危人群(冠心病患者、曾發(fā)生過心梗、腦梗等),建議控制在1.8毫摩爾/升以下;超高危人群是指曾多次發(fā)生心梗、腦梗的人,建議控制在1.4毫摩爾每升以下,且較基線降低幅度達50%以上。此外,所有人均需定期檢查,確保該指標長期安全達標。
環(huán)境顆粒物污染。空氣中的微小顆粒污染物會進入呼吸道,并在血液中循環(huán),促進炎癥因子生成,給心腦血管帶來負擔。建議大家霧霾天少出行,出行時戴口罩;做飯時,提前打開抽油煙機,做完飯待余煙吸完后再關機,以減少室內空氣污染。
此外,陸浩提醒,日常生活中應控制食物攝入總量,少吃或不吃高脂高糖食物,適量多吃果蔬、豆類和魚肉蛋奶,飲食少油少鹽,戒煙限酒;每周運動3~5天,每次至少做連續(xù)半小時的有氧運動,可打太極拳、快走、騎自行車、跳廣場舞等;睡眠要充足,勞逸結合,保持心情愉悅,學會調適壓力。“大家應多關注可改變的危險因素,不要糾結已發(fā)生和無法改變的,保持良好心態(tài),才能遠離‘心’病?!薄?/p>
責編:鄭榮華
主編:李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