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訪專家:江蘇省名中醫(yī)、江蘇省中醫(yī)院名醫(yī)堂主任中醫(yī)師 汪悅
本報特約記者 馮瑤
隨著年齡增長,肢體時常出現疼痛、酸楚、麻木等癥狀,甚至會關節(jié)屈伸不利、僵硬、腫大、變形,即便休息也得不到很好的緩解,有些人還會在受風、遇冷時癥狀加重。以上表現很可能是“痹證”所致。
西醫(yī)學中的風濕性關節(jié)炎、類風濕關節(jié)炎、痛風、強直性脊柱炎、骨關節(jié)炎等都屬于“痹證”范疇?!端貑枴け哉摗吩唬骸帮L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?!笔状翁岢霰宰C的發(fā)生與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關系密切。江蘇省名中醫(yī)、江蘇省中醫(yī)院名醫(yī)堂主任中醫(yī)師汪悅教授表示,三邪中,風邪與濕邪占主導地位。風善行而數變,致病急、變化多,且風為百病之長、病因之首,容易與“六淫”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(tǒng)稱)中其他幾種邪氣相兼為患,例如風邪夾寒夾濕,流注于經脈肌骨,就會發(fā)為痹證。濕邪有黏滯、重濁、易阻滯氣機的特點,臨床許多風濕免疫病纏綿難愈,與“濕邪??芍卤浴泵摬涣烁上怠G兄斜宰C的致病因素,治療就會得心應手,汪悅提倡善用風藥。
醫(yī)著《脾胃論》作者、“金元四大家”之一李東垣,將具有“味之薄者,陰之小陽,味薄則通”特點的藥物稱作“風藥”,常見的有防風、羌活、升麻、柴胡、葛根、細辛、白芷、牛蒡子、藁本、蔓荊子、麻黃、荊芥、薄荷、威靈仙、獨活、秦艽、桔梗、前胡、川芎、天麻。針對濕性黏滯、閉阻經絡導致的痹證,李東垣會用風藥治之,由此開啟了風藥治療痹證的先河。汪悅受此啟發(fā),在臨證時活用風藥治療痹證,取得了不錯的效果。
風藥輕靈、升浮,善散風邪。風藥具有味薄、輕清、主上升發(fā)散的特點,正因如此,其疏表散風之力很強。
風藥多辛溫,燥濕效果好?!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酚涊d,濕傷肉,風勝濕。風在五行中屬木,濕屬土,木能克土,故風能勝濕。風藥大多辛溫而燥,有散肝疏脾之功,可除水濕之邪。此外,麻黃、羌活、防風等許多風藥都有發(fā)汗的作用,能夠將體內的濕邪以汗的形式帶出,濕去則痹證自除。
風藥可疏達肝性,暢通氣血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,“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體為筋,在臟為肝”,這句話闡明了風氣通于肝,若肝氣郁結,則氣滯無力行血,瘀血阻于經絡、筋骨,痹痛便會加劇。風藥應風木之象,具有暢達氣機、開通郁結、順肝升散條達之性,可以暢氣行、助血行,疏散瘀滯。
在汪悅看來,雖然痹證的總病機為風、寒、濕三邪阻滯經絡,但臨證仍需辨明病性寒熱、證候虛實、病位深淺,有針對性地遣方用藥。例如,疾病初起時,正氣未衰,應當祛邪通絡以止痛,風邪偏盛者(癥狀為游走性疼痛、痛無定處),可用防風、白芷等走竄搜風以定痛;寒邪偏盛者(癥狀為痛處固定、疼痛劇烈、得溫則減),可用麻黃、細辛等發(fā)散風寒之邪;濕邪偏盛者(癥狀為身體困重、肌肉酸楚、肢體浮腫),可用羌活、獨活等藥物配合化濕之品。如果痹證日久,正虛邪戀,虛實夾雜,則需根據病情輕重另立治法,配合消瘀化痰、通絡止痛之品,盲目用風藥會損耗正氣。雖說痹證多為風濕夾寒所致,但臨床上也有風濕熱痹者,表現為肢體關節(jié)疼痛、發(fā)熱、局部紅腫。針對這類患者,需選用性平、清濕熱的藥物(如秦艽),再配合性偏寒涼兼可散風之品,如金銀花、連翹等。
汪悅強調,用藥時應根據不同部位有所側重。一般情況下,痛在上肢者,選用羌活、葛根;痛在下肢者,選用獨活;全身經脈酸痛,或痛及上下肢多個關節(jié)者,選用威靈仙。風邪易襲陽位,若風寒濕痹阻于頭面部經絡,引起頭痛,宜選用有“血中氣藥”之稱的川芎,再配合引經藥,止痛效果更佳;痛在枕骨周圍,連及項背者,宜加用羌活;痛在前額及眉棱骨處者,宜加用白芷;痛在頭部兩側,連及耳、目者,宜加用柴胡;痛在頭頂者,宜加用藁本。
對健康人來說,預防痹證要謹記防風、防寒、防濕。汪悅提醒,應避免久居陰冷、潮濕之地,忌出汗后受風、冒雨涉水等;加強體育鍛煉,身動則氣血暢通,可避免關節(jié)僵硬,防止肌肉攣縮;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起居有常,避免熬夜;避免精神過度緊張、焦慮,保持心情愉悅,有利于氣血通暢;飲食方面,多吃有健脾、溫陽性質的食物,比如山藥、羊肉等,食物要易消化、清淡,不可暴飲暴食;體質較弱的人可在冬季對癥服用膏方扶助正氣,適時食用藥膳等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