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3-09 農(nóng)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
智慧讓人生圓滿,心理學家眼中聰明的人什么樣?

智慧是人類最重要的積極人格特質(zhì)之一,自古希臘與先秦起,東西方思想家就對其展開了探討。

那么,智慧到底是什么,做一個有智慧的人,生活是否會有不同?

受訪專家:

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汪鳳炎

本文作者:生命時報記者張芳

本期編輯:張筱悅

智慧是高級的心理素質(zhì)

聰明、智商高、有智慧……在很多人看來,這些詞似乎都是一個意思,其實不然。汪鳳炎說,智慧有著比聰明、高智商更豐富的含義。

它是一個人在智力與知識的基礎(chǔ)上,通過經(jīng)驗、練習形成的一種德才兼?zhèn)涞木C合心理素質(zhì)。就是說,智慧的本質(zhì),是良好品德與聰明才智的“合金”。

很多人將智慧與智力混為一談,其實并不奇怪,因為智慧有智力的成分。在心理學中,智力是一種一般心理能力,包含推理、計劃、問題解決、抽象思維、理解復雜思想、快速學習和從經(jīng)驗中歸納總結(jié)等能力。

其中,“液態(tài)智力”強調(diào)人的先天稟賦,如信息加工、推理、記憶等能力,一般在20歲達到頂峰;“晶體智力”指后天學會的技能、語言文字能力、判斷力等,在60歲之前幾乎一直隨個體知識經(jīng)驗的積累而發(fā)展。

智慧與液態(tài)智力、晶體智力都有關(guān)系,但主要與晶體智力有關(guān)。即智慧更傾向于通過后天知識經(jīng)驗而獲得聰慧度,有知識、學問之義。

聰明與智慧之間還差著一個關(guān)鍵的“德”字。比如,曾攪動世界風云的希特勒算是聰明有智謀,卻萬萬不能用“智慧”來形容。

中國古籍里,智慧雖有時意指聰明才智,但也常從德才兼?zhèn)涞慕嵌葋碚務摗1热?,孔子就提倡“仁且智?寫下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范仲淹也堪稱“大智慧”的代表。

在西方,英國詩人雪萊認為,精明的人只是精細考慮自己的利益,而智慧的人是精細考慮他人的利益??梢?,盡管東西方有著不同的語言表達,其所指智慧核心卻是同樣的:只有德才融為一體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
那德才兼?zhèn)涞闹腔劬唧w體現(xiàn)在哪些方面呢?汪鳳炎認為,智慧包含9個因子:

仁愛,能深刻理解他人的處境并提供幫助;

誠信,不會隨便承諾,但答應的事會努力達成;

責任心,對分內(nèi)事有清晰認知,愿為自己的行為及后果負責;

節(jié)制,對情緒、行為、誘惑有自控力;

公平,對不公感到反感、厭惡;

辯證思維,不走極端,看到事物的兩面性;

反省思維,監(jiān)控、分析自己的言行;

創(chuàng)新思維,看到新問題,提出新思路;

批判思維,不盲從權(quán)威,能獨立、客觀思考

智慧讓人生圓滿

當代心理學對智慧的研究有一個重要內(nèi)容:智慧能給我們帶來什么?不少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智慧能極大影響人的幸福感。

汪鳳炎說,幸福感大致可分為三個遞進層次:主觀幸福感(類似享樂主義幸福感)、心理幸福感(類似自我實現(xiàn)幸福感)、精神幸福感(強調(diào)自我修養(yǎng),來自宗教信仰或道德修養(yǎng)等)。

目前認為,智慧能通過增強自我成就感,進一步提升心理幸福感,但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人而異。精神幸福感與智慧的關(guān)系因研究較少,也尚無定論。

《論語·雍也》記載了孔子評價弟子顏回的一段話:“賢哉,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

”其意為:賢者顏回盡管居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,別人都為他的生計感到擔憂,他卻一直保持著快樂。

由此可見,在一些情況下,智慧或許不能讓人獲得物質(zhì)的富足,但可以通過自我成長、人生意義和自我價值的實現(xiàn),給予心理上尤其是精神上的滿足。

另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外在因素如收入、受教育程度、社會地位和身體健康等,對維持生活滿意度有一定作用,但智慧仍是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。

這一點在老年人身上表現(xiàn)得更為明顯,因為越到生命后期,智慧者對人生越有深刻和超脫的認識,進而更易接納生理機能的衰退,堅持做力所能及的事,由此維持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。

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,人類的終極追求是自我實現(xiàn),即個體發(fā)覺自己的潛能和美德,認識到自我的真正價值,最終獲得完滿而充滿活力的幸福人生。

智慧,正是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條件。一個有著卓越智慧的人,入世謀發(fā)展往往能取得一番輝煌事業(yè);若退隱過隱士生活,多半也能自得其樂。

影響因素有五個

智慧所包含的內(nèi)容,智力水平有關(guān)天賦,實用知識可以學習,道德認知關(guān)乎教育……汪鳳炎說,總體而言,五個因素的交互作用會影響智慧的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。

遺傳

智慧者需有聰明才智,意味著要有正常乃至較高水平的智力,其中的高液態(tài)智力主要源自先天遺傳。

要明確的是,個體的智商只要達到正常水平,未來就有成長為智慧者的可能;當然,在同等條件下,智商越高者,成長為智慧者的幾率越高。

年齡

智慧并不會隨年齡增加而自然增長,但那些愿意且能夠從生活經(jīng)驗中學習的個體,在一定年齡范圍內(nèi),其智慧可隨年齡增長而提高。

人格

心理學中的“大五人格”理論將人格分成五個維度:開放性、責任心、外傾性、宜人性和神經(jīng)質(zhì)性。其中,開放性、宜人性、責任心,與智慧有相通之處。

比如,“智慧地思考”與包容以及開放的心態(tài)有關(guān);宜人性高的人會表現(xiàn)出信任、利他、移情,而智慧中強調(diào)的“德”,就有理解他人、考慮他人利益的含義。

教育

無論聰明才智的增長或個人品德的提升,都與教育有關(guān)。

前者包括專業(yè)知識的學習、良好思維方式的培養(yǎng)、開放性經(jīng)驗的總結(jié)等;后者主要指道德觀、價值觀的引導樹立,提倡形成節(jié)制、誠信、仁愛、公平、有責任感、有敬畏感的良好品德。

文化

從文化心理學來看,不同文化對德與才內(nèi)涵的理解,對德與才類型的偏好有一定差異,導致對智慧類型的偏好也有差異。

比如,東方文化更重視人慧尤其是道德智慧,傳統(tǒng)上強調(diào)人與人、人與自然之間的關(guān)系,希望通過道德修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;西方文化相對而言更重視自然智慧(物慧),強調(diào)知識的運用。

不過,在當今“地球村”的背景下,多元文化匯聚,兩者區(qū)別越來越小。

三個法寶幫你提智慧

智慧是心理成熟的標志之一,受很多后天因素影響。因此,提升智慧就成了一門涉及心理、教育等領(lǐng)域的綜合學問。

針對性教育

汪鳳炎表示,智慧教育須包括兩方面內(nèi)容:一是培養(yǎng)聰明才智,二是完善道德品質(zhì)。

首先,要重視各類實用知識的學習,盡可能讓所學達到一定廣度、高度、深度、精準度、新穎度和價值度。

其次,通過教授某種技能和良好思維方式促進智慧的發(fā)展,課程應包括閱讀經(jīng)典智慧著作、訓練辯證思維、鼓勵學生反思、討論個人價值觀等。

最后,做好道德教育,可通過訓練與智慧有關(guān)的人格特質(zhì),如同情、開放性和公平等。

做正念練習

“去自我化”可理解為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,超脫地看待自己和世界,這不僅能提升自我道德,更能促進個體在處理人生困境或沖突時的智慧表現(xiàn)。

實現(xiàn)“去自我化”的方法之一就是正念練習:專注當下,把“我”抽離出去,或試著以第三人稱角度思考問題。有研究認為,這一技能可在兒童期培養(yǎng),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,感知自我、他人以及周圍世界。

逆境中提升

英國有句名言:極端的命運是對智慧的真正檢驗,誰最能經(jīng)得起這種考驗,誰就是大智大慧。

現(xiàn)代研究同樣證實了上述觀點,遭受重大人生挫折后,雖會出現(xiàn)較長時間的消極情緒,但正是對這些人生挫折的反思,促進了智慧的形成和發(fā)展,批判性自我反省使人獲得了意義感和自我成長,進而成就更高的智慧。▲
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為“母親在行動”原創(chuàng),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謝絕轉(zhuǎn)載。歡迎分享到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