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3-09 農(nóng)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
僅兩成家庭配備急救箱

本報記者   張 健

意外發(fā)生時,從家中到醫(yī)院的距離若是太遠,傷者就容易錯過最佳救治時間。如果家中有急救箱,就能在意外發(fā)生時,自己簡單處理,為嚴重傷情爭取時間和生機。然而,電子科技大學近期發(fā)表在《英國醫(yī)學委員會·公共健康》上的一項調查顯示,只有不到1/4的家庭備有急救箱,且應急物品儲備明顯不足。

研究人員對四川省近500戶常住居民家庭進行問卷調查,結果顯示,只有24.7%的家庭配備急救箱。急救箱中備貨最多的是碘酒等消毒用品,其次是藥物(如非甾體抗炎藥、止瀉藥)和敷料(如紗布、繃帶),備貨最少的是特殊藥品(如速效救心丸、硝酸甘油片),僅有37戶配備。部分家庭還配備了口罩、創(chuàng)可貼等護理用品。

“我國多數(shù)家庭急救箱配備情況不容樂觀?!北本┘本柔t(yī)療培訓中心主任陳志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我國地域遼闊、人口眾多,地震、臺風、洪澇等自然災害發(fā)生頻率較高,創(chuàng)傷、疾病急性發(fā)作等意外情況也很常見,家庭急救箱在應對這些情況時能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比如,在地震逃生和救援中,利用家庭急救資源進行自救占70%,互救占20%,公救只占10%。在日本,家庭應急包配備率高達90%,美國幾乎家家都有應急工具箱(含急救箱)。相比之下,我國家庭擁有急救箱比例較低。針對大陸地區(qū)近萬名受訪者的調查顯示,只有23.07%的家庭配備急救箱。此外,我國家庭急救箱普遍存在急救藥品和用品短缺,居民主要儲備的是消炎、止瀉等日常治療用藥,速效救心丸、硝酸甘油等急救藥品儲備有限。

急救箱的普及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?上述研究總結了五大因素:一是家庭人均月收入。收入越高,生命財產(chǎn)安全意識越強,越傾向于配備急救箱。二是醫(yī)療保險。與自費者相比,有醫(yī)保的人更傾向于準備急救箱,而沒有醫(yī)保的人可能經(jīng)濟上處于劣勢。三是慢性病。患有慢性病的人更傾向于積極主動進行健康管理,配備急救箱是健康決策之一。四是自我效能。自我效能(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與判斷)高的人更能積極應對突發(fā)事件,更傾向配備急救箱。五是健康素養(yǎng)水平。健康素養(yǎng)水平越高,越有可能受到社會環(huán)境的影響,采取積極的健康行動。

陳志呼吁,社會各層面首先要加強應急知識的科普,提升家庭應急避險能力、自救互救能力和抗風險能力。其次,不同地區(qū)和家庭面對的風險不同,各地應因地制宜推出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,引導家庭科學儲備。例如,北京急救中心制定了《家庭醫(yī)療應急物品指導目錄》,包括基礎配置(個人防護、清潔消毒、包扎固定、通用器材、避險逃生)和特殊配置(特殊止血、應急藥物、防疫物品)兩大類,家庭可在目錄基礎上結合實際需要和成員需求進行增減。一般來說,家庭急救箱至少要有以下物品:常用藥品,如抗感染、抗感冒、止瀉等非處方藥,慢性病患者根據(jù)病情配備降壓藥、降糖藥、哮喘藥,以及硝酸甘油、中醫(yī)藥應急制劑、口服補液鹽等急救藥;醫(yī)用材料,如電子體溫計、鑷子、口罩,以及繃帶、創(chuàng)可貼、紗布等傷口敷料;清潔消毒用品,如碘伏、棉簽、生理鹽水,用于傷口處理和消毒。

陳志提醒,急救箱中的應急物資應定期更新,建議每3個月查看物資有效期,及時替換;急救箱要妥善處置,放在孩子不易接觸到,但大人熟悉、易拿到的地方,保證處于隨時可用狀態(tài),置于陰涼干燥處。為了準確地使用應急救護物品,建議每個家庭應至少有一名家庭成員具備急救知識和能力,其他成員也應積極學習急救技能?!?